【艾景奖现场】张华:未来乡村·思辩与实践-bobty登录入口

发布时间:2018-12-02编辑:未知

12月2日,2018第八届国际园林景观规划设计大会暨中国建筑文化研究会风景园林委员会学术年会的精彩话题继续进行,北京纳墨园林景观规划设计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首席设计师张华发表名为“未来乡村·思辩与实践”的主题演讲。

张华:谢谢主持人的介绍,大家上午好,我今天站在这个讲台上已经是在艾景会议上第三次了,稍微有点小激动。今年大会的主题谈的是乡村,也谈未来,很巧的是前年也是在这个时候,在厦门也是讲乡村。今年谈未来,未来是区块链、人工智能、脑机互联、火星移民,未来乡村。对于未来知之甚少,无论怎么变化,事务都是变与不变的对立统一中向前发展。变与不变,这是高级话题,就像生存还是毁灭,这样深刻的思辩过程。事实上一切的发展都是源自于变化的,而变化中又都有永恒不变的内核,翠过去到现在捕捉乡村的变与不变,也许能帮助我们乡村发展的本质,从而探寻到未来发展的本质和途径。

下面从空间、技艺、人居谈三个方面。首先谈空间发展,最近几十年,一些乡村的空间格局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特别是在土地效率和城市思维影响下,网格化的格局注入稻香村,于是乡村变成了现在这样的现状。对于几何网格,世界各地都能看到,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都具有相应的政治和经济意义,比如中国规划的网格最初就来自于人们对于天象的敬畏,是天地人构成的哲学环境的认知。在空间做一些细分,同时叠加上社会的治理,就形成了街巷、邻里和合院的社区空间。早期社区带有很强的王权的意志,初期的目标就是包含了管理民众、约束行为、甚至是犯罪连做,当然时间也会让人们从相互前置转变成相互关照和世代的睦邻友好。

我们认为无论风水堪舆、诗意栖居,还是城市发展反思,都在肇事着未来乡村的空间个股样向着遵循地脉的自然生长秩序,坚持和回归。

再谈技艺,技术和艺术,在我看来文脉的显性表达,也是隐性的承载。说到文脉也是主题要素,这是需要细细品位的东西,在一些古村落在演习格局中也统统探寻建筑和聚落生长过程,乡村生长过程中必然会融入那个时代的材料和记忆之特征,或者说是现代性。在贵重的苗寨,我们就曾到当地一个比较纯朴的民风,很多年轻小伙子外出打工,攒了一年钱就是回家盖房子,但是因为钱不多,每年就先盖一部分,然后盖到可以给自己娶细媳妇,接着再盖,等着给孩子娶媳妇。这样的房子多这几十年,这样的房子里里外外可以装点十几年的现代性。就现代性而言,其实也从未停止向传统的渗透,再前东南的古村聚落,可以清晰的分辨外部的文化向内渗透的层次,越贴近外部,比如公路这边,现代性的特征就越强,远离则逐渐的减弱。走近一些,再贵州的苗寨可以看到吊脚楼,这些现象都说明无论是现在还是过去,农民还是地主军阀大家都有追逐时尚的诉求。

接下来看一下人居,人居不仅是乡村问题,也是更广义的地球村的问题,对于这个问题,无论是孔子得天下大同,陶渊明还是现代版的桃源园,强调的都是人的主体地位,一直以来在良好的自然环境和邻里社群关系中安居是人们共同的理想,然而现代性的渗透并不能带给生活还不富足的人们共同乐业的信心,特别是在社会资源分布不均衡使得乡村人口向资源效率水平高的城市转移,导致乡村空心化。与此同时,一些活跃保有情怀的人民正在向着乡村逆向发展,这将为乡村的发展导入新的资源变量。乡村的主体是农民,农民在自己家里有品质的生活,有尊严的劳作,在乡村人脉维系的根本。人脉资源的回流以及对社会资源的链接和注入,这是未来乡村最积极的变量。

在这里先做一个小结,千百年来诗意栖居,安居乐业是人类永恒不变的理想,表现出了变与不变的对立统一。当着我们的思想,我想对行业中两个热点的事件谈一下我的观点,首先是威尼斯的双年展,今年的双年展,中国馆的主题是我们的乡村。这次展出的作品早就都是网红了,很多乡村做的精品民宿,这些作品建筑本身都很出色,在大空间尺度上都强调了与自然环境的融合,材料和技艺方面,关注到传统和现代性和技术的接入,目前的情况看,这些做法的代价造价还有维护成本都不会太低的。从服务的功能角度,无论是会议中心、咖啡馆等都是为外来客准备的。无论是日常享用和参与到其中的运营,对村民他们来说难度非常大。

我们认为乡村的发展不能离开农民和农业本身,比如刚刚提到的猪的问题,2017年全国生猪出栏将近7亿头,如果猪圈都改成展厅和咖啡馆,肯定会出问题。跳出设计本身,马云刘强东也做类似的思考,他们提出健康猪的思考,人工智能和物联网等这样一些现代科技,已经很好的解决猪的提质增效的问题,下一步其实差的就是农民的参与。从这些标语口号上可以看出,在农村解决了猪的问题比盖几个咖啡馆更容易让农民得到更多的实惠。当然很多东西是需要探索的,现在的高科技水平未来能够转化成朴适科技。现在的村民虽然不喜欢喝咖啡,他们未来未必也不会。现在把猪圈改称咖啡馆,未来也许还会改回来,未来乡村存在诸多的变量,变量之下农民受益是否来得更快,更直接更持久,这个应当是成为乡村作品不变的评价标准。

贵州楼那,去年成立了国际建筑师公社,并且成功举办了国际山地建筑艺术家。中国有60多万行政村,180多万自然村,首先我们的大师数量远远不够,对于大量的地处偏远乡村,大师项目所需要大资金,高技术以及项目运营、社会关注很难抵达。这些项乡村该怎么办,就是要找到一种方法,解决数以十万计,百万计的乡村问题,除了对自然生态的低影响,还要关注低技术,低成本,低维护的途径,并且更多考虑到由农民和农业本身衍生出来的产业提升的项目,让村民获得,让外出打工的年轻人回家,比如可以养猪,安居乐业。

下面简单介绍一个几个项目,我和团队是从2012年开始介入到乡村项目,在我们经历过项目中,其实自然和人文条件都并不是很出众,但于是这样的乡村越需要我们为他找到一个适宜的出路,前门厦门峰会上我介绍了湖北桃园村如何从资源平平的空心村华丽转身。今天再介绍一个项目,一个是河北浮萍,精准扶贫需要注入可持续的发展动力。这就要求设计团队必须打破常规的套路,通过一套综合性很强的空间规划和建筑与景观设计,在硬性规划之外融入软性的规划,除此我们还要负责政策的宣讲,建设指导,对接运营,让规划设计真正落地。项目的区位有局限使得规模化的产业没法纳入,融入旅游发展的格局做景区的差异化要素配置这些手段就是不难达成的解决途径。

项目的实施依托原有的生态格局和空间关系,在乡土材料的本底上适度加入一些现代循环材料的低技术的运用,主要强调对生产生活条件的改造和舒适度的提升,公共设施方面,首先就增设中总华服务中心,承载了村民食堂、老人院、供销社等功能。小学校原来的地址,恢复了原有的文化属性,同时在这里增加手工业的作坊的线上订单销售的途径。考虑到空间的格局和游客数量的变化特点,公共空间强调了主客共享,并且留有应对未知变量的弹性,这个弹性就包括了村民自住房的改造提升。这就需要从项目至少考虑到交通、环境、街道、社区还有城市配套等等方面,在这些地方都要作出综合性的提升。

项目更深一次的意义,这里作为湖北的产茶大市,在茶叶的种植、贸易、机械生产、培训等等方面都占据较高的区域趋势,但是目前茶产业仍然存在低小散这样的现状,并没有形成有效的整合。另外,本地自然环境非常宜人,人文资源较为特殊,文化旅游发展潜力非常大,作为一个产业小镇项目发展应当就全域旅游、乡村振兴等发展格局整合相关资源,探索出茶旅融合,文商旅有序协同发展的新型路径,实现茶与旅的产业升级。

我们的思路就首先确立了生态优先的原则,尊重现有的地形地貌,限定了开发建设和人的活动边界,将人工对自然的扰动降到最低。通过本土化的调研,我们对车站文化、茶文化、关爱文化、建筑文化、以产所记忆和本地认同为基调,活化一些文化资源,打造场景式的活化博物体系。通过对服务设施和建筑风貌、品牌、标识、以及商业动线为公共空间增添了活力和吸引力,盘活了整个商业街区。我们的介入是从规划、设计、景观设计等全过程,并且对于项目的后期招商、运营以及o2o产业平台等等都做了精准的资源对接,目前这个项目正在建设中。

说到乡村的文化传承,我们认为不应该只是形式化的符号,甚至是乱用符号,比如贵重某一个项目,屋顶上牛头符号就是不理解苗家文化的行业现象,文化应该是有生命和功能的,在浙江的村,这里保存着传统的渔业生产和生活方式,对于这里的渔文化的符号,我们把它做了实用性的美学元素,废弃的船厂变成活态的文化记忆,已经被改成菜市场的文化站,我们又改成鱼文化的博物馆,恢复了文化属性。另外文化更深层次应该是精神的传承,这让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到优势与不足,并且积极传播我们的价值观。“熊冲”的村子,缺乏特色和吸引力,我们为项目附着了公益项目,为成里乡村的孩子建立桥梁,让他们互通有无。同时注意到乡里的孩子缺乏关爱和社交等等,在面向社会中往往缺乏一种自信,所以我们希望这个公益计划能够为孩子们促成一种社交,树立一种自信。

前面说到并不是所有的乡村都有好的自然依托,比如湖北的齐村,由于土地指标的限制,这里不得不形成了不希望看到的网格和的布局,不过处于对自然的偏爱我们还是形成了村间的村落,在房前屋后做了邻里空间,总体形成新的聚落关系,

最后做总结,未来乡村的途径应该是遵循地脉、生态优先的空间格局,应该是文脉传承与现代性进化的和谐共生,应该是开放、共享、互联聚居关系,在这样的预期下,规划方法回归到地脉、文脉、人脉的传统路径,空间技艺人居,留有空间、设施资源、经济与社会效益,注重均衡的配置,这些应该成为当下乡村振兴以及未来乡村发展的一个践行策略。

最后我想说未来已来,未来还有未来,而所有未来开始都始于今日的平凡实践,我的演讲就到这里,谢谢大家!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