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建筑学会终身成就奖|章明:上海历史建筑“守护者”-bobty登录入口

发布时间:2023-12-29编辑:创始人

“外滩楼群天际线的速写第一次被印在从六十年代到八十年代上海出产的各种人造革提包上,在天际线的上方,印着‘上海’两个字。”

正如陈丹燕在《外滩——影像与传奇》中所写,“万国建筑群”是上海的名片、上海的缩影,它不仅记载着城市化与全球化的进程,也彰显着中西合璧、海纳百川的城市精神。

外滩1号、外滩12号、外滩15号、外滩23号……这些纪念碑般被游人目光反复抚摸的建筑,由同一位建筑师将它们从岁月的尘烟中“拾掇”出来——原上海建筑设计研究院的总建筑师、上海市科技委专家、上海市文物保护工程行业协会副会长章明今年93岁,自1990年代起,她以对待文物般修旧如旧的手法,主持了百余幢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的修缮,除了外滩一线“万国建筑群”中的几栋大楼,还有众多地标级的“网红建筑”,如上海音乐厅、沐恩堂、马勒别墅、湖南别墅、武康大楼、丁香花园、严家花园等。

月前,在上海市建筑学会70周年庆典仪式现场,主办方颁发上海市建筑学会终身成就奖,章明与同济大学城市设计学科创立者、俄罗斯艺术科学院荣誉院士、意大利艺术研究院荣誉院士、同济大学建筑城规学院城市设计研究中心主任卢济威共同获得该殊荣。这位历史建筑的“守护者”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城市更新的主要挑战在于处理新旧建筑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在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同时满足现代化的需求。

“这需要我们在设计和规划时找到一种兼顾两者的模式。同时,我们也需注意城市更新可能带来的社区矛盾。”章明告诉记者,如何在改善城市环境的同时,最大程度地减少对原有社区居民生活的影响,是一个需要考虑的重要问题。

一座城市的来时之路:为上海近代建筑建档

为了铭记曾经为上海城市发展、建筑行业发展做出卓越贡献的前辈,弘扬学会引领和推动行业科技发展的宗旨,上海市建筑学会于2006年设立“上海市建筑学会终身成就奖”。该奖项是上海市建筑学会设立的最高荣誉,目前已授予冯继忠先生、汪定曾先生、罗小未先生、李德华先生、魏敦山先生、蔡镇钰先生、邢同和先生,他们的突出的学术成就和贡献,优异的作品与实践为建筑行业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

其中,曾担任上海市建筑学会名誉理事长、被称作“上海历史建筑保护女神”的罗小未教授曾与章明在耄耋之年“手拉手”爬上三层高的脚手架。章明回忆,为了确定大光明电影院观众席顶部的颜色,两个加起来有160多岁的历史建筑守护者爬上脚手架,最后定了浅灰绿色的颜色基调。

2023年,上海市建筑学会成立整整70年,从百废待兴的建国初期到春水初生的改革开放再到培风图南的新世纪,一代代建筑师踵事增华,将智识与创见筑入城市。忆及先辈,1953年毕业于上海同济大学建筑系、1954年考入南京工学院(现东南大学)研究生的章明表示,对她影响最大的是我国著名古建筑专家刘敦桢教授。

“他带着我们全国各地跑,去看古建筑。因为不去实地看实物,你是学不到东西的——不看你怎么知道佛光寺的斗拱长什么样。后来,我做关于辽金建筑的毕业论文;再后来,我自己带学生,也都是去实地看实物的。那时我20多岁,把头发塞进草帽,装成男生的样子,脚上穿一双解放鞋,肩上再搭一双,为什么?因为一个暑假就能跑坏两双鞋。但我不觉得苦,习惯了,就觉得应该是这样的。你想,刘老师这一代人,可是在战乱中,白手起家做古建筑研究的。”

正是因为师从刘敦桢教授积累的专业知识与经验,研究生毕业后不久,章明被调去参加了上海市建设委员会的建筑三史(古代史、近代史、现代史)编辑工作,与刘敦桢交往甚笃的陈从周先生任组长,章明是副组长,并且具体负责近代史部分。

章明回忆,当时,他们几乎访遍了上海所有的建于20世纪初的建筑,一一建档。1980年代,她和陈从周担任作者的《上海近代建筑史稿》出版,在她看来,这本书可能是对鸦片战争以后上海建筑史的第一次梳理。

“修旧如旧,修旧胜旧”:上百栋历史建筑修缮

繁华竞逐的外滩,外滩12号(原汇丰银行大楼、今浦发银行总部)是艳冠群芳般的存在——1923年,外滩迎来了当时占地最多、立面最宽、造价最昂贵的建筑,时人谓之“从苏伊士运河到白令海峡间最讲究建筑”。

大楼八角形门厅上方,有八幅马赛克镶嵌的大型壁画,穹顶中心另有“太阳神图案”。

1996年,由章明主持,外滩12号启动修缮工程;1997年11月,章明让工人用小凿子把纸筋灰一点点凿掉,然后用进口药水一点点清洗,一代建筑师用心良苦保留下的建筑遗产,破茧重生。

亲自修复了万国建筑群的多栋地标级大楼,令章明印象最深刻的作品是上海现存最早的古典主义风格建筑——外滩15号。

“尽管它的建造时间较早且规模较小,但它在文物保护上的价值仍然很高。2010年,中国外汇交易中心作为该建筑的业主进行了修缮招标。当时,上海三大顶级建筑设计单位都参与了竞标,而章明建筑设计事务所作为第四家,也是唯一的民营设计事务所,最终胜出。我们的年轻建筑师团队遵循原设计师的脚步,对他在中国的所有作品进行了全面的考察和研究,既掌握了他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微妙风格变化,又提炼出了他的相对固定的风格特征。中标后,我们花了整整四年时间进行修缮,并在完工后出版了一本书《外滩15号》。”

在章明看来,外滩对于上海具有重大的历史和文化意义。作为上海的地标之一,它见证了上海从小渔村发展成为国际大都市的历程。然而,尽管经历了多轮更新,外滩目前仍然存在一些可以改善的地方。例如,大量游客的涌入影响了他们自身的旅行体验,也对交通秩序、居民的日常生活和办公商铺带来了一定的困扰。

历史建筑是城市历史和文化的载体

“历史建筑是一个城市的历史和文化的载体,它们承载了这个城市的记忆,是城市历史变迁的见证者。这些建筑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更是我们理解和认识一个城市,了解其过去和现在的重要窗口。世界各国大城市的新建筑都是差不多的,各有特色的是那些承载着城市历史的老建筑。很多驰名世界的旅游城市,吸引人的就是老建筑。”

章明告诉记者,应以尊重和保护的态度来对待历史建筑。尊重它们的历史价值,尊重它们在城市历史和文化中的地位。需要积极保护这些建筑,避免由于各种原因,包括城市化进程、自然灾害等导致的损坏或消失;同时,也需要考虑如何让这些历史建筑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让它们在满足现代需求的同时,依然保持其历史和文化的独特性。章明认为,唯其如此,历史和现代才能在这些建筑中和谐共生,城市才能在保护历史和文化的同时,拥抱现代化和未来。

202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提出实施城市更新行动。自上世纪50、60年代起入行,几乎与新中国建设一路同行的章明认为,目前,城市更新的主要挑战在于处理新旧建筑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在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同时满足现代化的需求。

“这需要我们在设计和规划时找到一种兼顾两者的模式。同时,我们也需注意城市更新可能带来的社区矛盾,如何在改善城市环境的同时,最大程度地减少对原有社区居民生活的影响,这也是一个需要考虑的重要问题。”

这位上海市建筑学会终身成就奖获得者表示,城市更新应该持包容和开放的态度,尊重和保护每个城市的独特历史和文化,勇于面对未来的挑战。同时,城市更新的过程应该是公开、透明的,需要广泛听取公众的意见和建议,确保城市更新真正满足市民的需求,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