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两名高中生参与城市微更新计划 打造“放学路上的美好回忆”-bobty登录入口

发布时间:2017-12-25编辑:未知

      据《青年报》报道,英文字母搭建的围栏、温暖惬意的街角小广场、颇具设计感的座椅、介绍“金和平”演变历史的文化长廊,曾经是乱停车严重、环境脏乱差的整治难点地区,华丽转身为“留得下脚步,留得住记忆”的社区街角。这些真实的城市改变来自于两位上海高中生的建议。在近日举行的2017年第4季(总第十一期)sea-hi!论坛上,这两位延安中学的高中生庄令晔和马佳雯走上了舞台,带来了她们丝毫不逊色于其他大建筑师们的城市微更新计划。青年报记者 刘晶晶

  社区决定了城市的温度

    庄令晔就读初中是上海市西延安中学,中学附近有一处街角被选为改造试点,“以前放学路上是一段美好的记忆。以前就挺喜欢这个位于金钟路平塘路的街角,正位于我初中西延安中学的旁边,这个街角聚集了校园和商店,熙熙攘攘,如此普通却又如此熟悉,充满了生活气息。”庄令晔说,但也有瑕疵,比如不得不绕开随意停放的车辆,满地的地摊也给放学路上埋下了安全隐患,就算是仅有的文化宣传板上,也只有密密麻麻的文字,使人失去了细看的兴致。

    “一个城市的高度,取决于一个城市的地标性建筑,但是这些与我们息息相关的社区,决定了城市的温度。”也因此,她和好友马佳雯一起开展了《放学路上美好回忆》调研课题。

     她们发动了针对西延安中学学生需求的问卷调查,了解师生、家长、附近居民对以后空间打造的需求,又查阅了上海市地方志办公室官方网站和北新泾志,最终选择了历史变迁和道路河流信息,刻在地面的金属铭牌上,并结合收集来的需求在同济大学的专业团队帮助下进行了街区改造。改造后本来只能在汽车或自行车中挤来挤去的小朋友,现在有了一个可以安全舒适地漫步街角的空间,家长也有了可以坐下来等孩子的地方。原先是停满车的广场成了人们散步的好去处。

    “虽然我们不是专业的设计师,但我们是资深的学生,我们是这片空间的直接使用者。”庄令晔说,按她们的设计方案,项目在今年8月份作为社区更新项目动工,10月份全新亮相。

    在调研过程中,她们还提出了三条中小学周边城市空间更新的建议:在上下学时人流很多,接送家长需要一定的等待时间,所以必须改善通行、停留,设置合理休息座椅;小朋友对社区宣传内容的质量要求很高,所以应该发挥微更新社区教育基地的职能;微更新的目的,不是为了改变,而是为了改善,所以这种设计,不应该是喧宾夺主,而更像是悄悄的陪伴。

  建筑也是由时间组成的

    “两位中学生所关注的,其实是一种日常生活中最细腻的地方。她们俩说得特别好,她们关注的不是这个城市的高度,而是温度。”大舍建筑设计事务所主持建筑师柳亦春改造过一系列上海工业用地,从让他赞誉无数的龙美术馆西岸馆,到近日华丽转身的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主场馆八万吨筒仓。透过旧仓库、旧厂房留下的痕迹,可以看到城市的历史与过去的生活,当工业建筑的功能随着时代变迁而渐渐褪去,又该如何安放这些记忆和岁月?

    柳亦春曾将上海毛巾厂的污水处理站改建成了一个艺术中心,污水池变成了两个花园。龙华机场的飞机修理库则被他改造成一个可以看到日落的建筑展览大厅。黄浦江东岸的老白渡的码头煤仓曾经是一片废墟,如今成为艺仓美术馆。在刚刚完工的民生路码头筒仓改造设计中,他打开了一个筒仓,人们可以触摸到筒仓内壁,上面还挂着以前粮食的碎屑,用这样的方式连接了过去和今天。展览自开放后参观人次已经达到了10万人。

     “我在现场看了很多老年人,甚至从闵行换好几次公交车到这边来看,听他们在议论,说以前我就在这边推板车的,或是扛麻袋的,他会觉得,这样的空间跟他们曾经的生活,是有关系的。这样过去的时间,就变成了一种记忆,存在于他们的心中,也存在于上海这样一个地方,存在于上海城市空间的一部分。”柳亦春说,建筑是由空间组成的,同时也是由时间组成的。文化艺术往往是引领老旧建筑改造升级的先锋力量,而这样的改造需要在艺术展览、历史保护及工业肌理的需求和空间关系之间做出平衡,是新与旧的交织,也是时间与时间的对话。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