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乡村去!这群大学生寻找建筑设计的“野趣”-bobty登录入口

发布时间:2019-08-25编辑:未知

8月20日,由gvl怡境国际集团、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英德市黄花镇人民政府、广东省风景园林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共同举办的“乡村中国·2019设计工作坊-乡韵·野趣”在广东省英德市黄花镇璞营地圆满落幕。

来自全国高校的38名学子,经过8天的实地考察调研和设计研讨,围绕“乡韵·野趣”的主题,带着“乡村发展中如何以设计保留原有村味”的设计问题,在13位高校和资深专业导师的指导下,针对观音谷地区山村现状进行了规划设计。

出席嘉宾高度评价了“乡村中国·设计工作坊” 为清远市乡村发展注入了新活力,希望通过持续的校企社合作,推动美丽黄花的建设。

校企合作,大学生走进乡村

“这是第三次站在这里,每一次都有新的感触,怡境着眼全域旅游理念布局黄花,基于此,今年全新打造的璞营地项目,吸引了众多都市家长在暑期带着孩子前来体验’乡村野趣’。”“乡村中国”总策划,gvl怡境国际集团董事长、总裁彭涛总结时说道:“我们一直秉承着‘重构永续生态,赋能品质生活’的企业愿景积极参与乡村建设和对‘乡村中国·设计工作坊’活动品牌的打造。希望让乡村变得更美丽、更有活力。”

在接受羊城派记者采访时,来自哈尔滨工业大学曲继萍表示乡村资源十分宝贵,要好好利用。“设计是乡村规划中十分重要的部分与环节。”她认为,如何在保留当地特色的情况下激活旅游业,进行深入挖掘而不破坏原有风貌,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谈及此次活动中的收获,曲继萍说:“对于乡村设计这个主题每个人都有不同的见解,通过观看其他同学的的展示、聆听老师的点评,在这过程中我们都又多了一种解读的视角,这种多维碰撞的非常重要。”

当天,设计工作坊成果展在黄花当地的柠檬田展出,8个小组从不同角度着眼乡村现状,以未来发展思维,呈现出对当下乡村发展的理解和设计方案。记者注意到,在本次活动中,有很多同学不仅从推动农村的经济发展进行设计,也关注到了留守儿童生活、农村妇女就业等实际问题。展览得到了嘉宾、媒体、观众的一致好评和赞许。

其中名为“峰回寺现”的黄花镇观音谷地区游览设计路线吸引了羊城派记者的注意。据该组同学介绍,他们以中国传统的山水画卷作为灵感,把黄花镇的山川作为设计主题。他们的设计强调在地性,是真正地从黄花镇中“长”出来的。

现场还有同学向记者介绍说,他们设计作品的理念主要从三个方向出发:从功能上连接地区周边,聚焦旅游视线;从空间上挖掘景观潜质,丰富旅游空间体验;从精神上增强观音谷的地标性。他们还强调要结合游客的体验,找到独一无二的地方,重在给游客不一样的游人体验、感观感受。

在篝火中论道“文化认同”

当晚,伴随着营地篝火升起,一场以“乡村振兴中的岭南风景欣赏与文化认同”为主题的思想论坛。这也是此次活动的重头戏。

论坛以黄花现状为蓝本,从产业运营、文化认同、设计本质、留住乡村等多个角度进行探讨交流,从实践出发锤炼乡村活化的方法和探索。

论坛上,彭涛表示,“乡村建设,是没有任务书的,这种任务书需要自己去寻找。相信经过这一次的设计工作坊,对大家会是一个难忘的记忆。”

他认为如何让更多都市人来到乡村,从设计角度出发,就是如何满足需求?“我们的实践是用运营的思维,去思考设计,可以知道客户如何入住?是否怕蚊子等等,这就是运营。就算在乡村我们都希望用运营的思维给客户带来非常美好的体验。”

广州土人景观顾问有限公司总经理兼首席设计师庞伟呼应当晚诗意峰景,提出“做景观就是对美好的东西,发自内心的一种会意。”他还特别通过苏轼《赤壁赋》中的“无尽藏”来表达自己对自然资源与景观精神的理解与认识。

庞伟表示,建设起一个当代的景观文化,不应只依赖于某一个项目,而是要让全社会先变美好起来,让我们的基础的城镇、基础的乡村先变得美好起来。

来自中山大学的冯原教授从观看者角度,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建立了一个文化理性模型,从文化轴和经济轴来分析文化态度背后的结构,也给现场听众带来与众不同的哲学启发:“到底是我们改造了文化,还是文化再造了我们?”

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曹劲以一个常年从事乡村文化遗产保护的从业者身份,通过多个关于乡村风景案例的分享,来讲述自己对打造“美丽乡村”的见解。她指出激发乡村潜在活力的关键为活动引入,留住民族的文化记忆。

论坛过后,一名上海交通大学的同学向本报记者表示,自己收获颇丰。一方面,自己的专业知识通过实践与老师的指导得到了提升;另一方面,亲自下乡感受到了黄花镇的乡村风光,体会到了乡土人情的魅力之处,能够将理论与实践结合,得到了很好地训练。而在论坛中,嘉宾们的发言也引发了他对乡村建设的思考,他说:“乡村设计一定要与当地密切地结合,不仅能因地制宜把资源优势发挥到最大,也是对当地最大的尊重。”

在此次论坛中,嘉宾们对于乡村的哲思和探索,引发在场观众共鸣。乡村建设除了文化上的认同还要有持之以恒的行动力,充分尊重在地文化、自然风貌,凸显乡村自有的文化特色,这样才能激活乡村潜力,让乡村可持续发展。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