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重构 生态重建 | 第九届艾景国际大会聚焦亲生态设计-bobty登录入口

发布时间:2019-12-05编辑:未知

11月22日-24日,第九届国际园林景观规划设计大会在江西南昌举行。

 

空间重构是本届大会的主题。

保护与开发不协调、自然资源粗放利用、环境品质持续下降等,表明国土开发利用空间布局存在不足。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必须强化空间治理、优化空间布局、完善空间规划,落实主体功能区战略,走合理分工、优化发展之路,形成优势互补的区域经济布局。显然,空间重构、优化布局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记者认为,空间重构必须以生态优先为基本理念,走生态重建之路,为新时代园林景观规划设计开创全新境界。本届大会中外专家演讲主题丰富、案例鲜活、观点明确,从不同角度分享了各自对空间重构的深刻理解与独到认识。在记者看来,从某种意义上说,空间重构其实也可以理解为生态重建。毕竟,空间重构之目的正在于切实保护自然生态、重新焕发其无限活力。通过对4位专家精彩发言的述评,可以感受到规划设计的最新思潮。
空间生态学是空间重构的理论基础

雷光春

世界自然基金会(wwf)关于种群指数的信息显示,自1970年以来,地球生命力指数每况愈下,平均下降了60%。其中,湿地生态系统被破坏的程度最高,其种群指数比1970年下降了89%,而且还在继续恶化。地球生物多样性比以前愈加单一、贫乏,人类危害自然生态的影响比以往更深重。空间重构,为自然保护带来契机?
北京林业大学自然保护学院院长雷光春的演讲以大幅生态美照开始。他以大美不言为主题,展示了张家界峰林、若尔盖湿地、盘锦红海滩、针阔混交林五彩秋景等不同类型的壮丽自然景观。多样的生物、绚丽的美景,能否持续保留?展示引起在场观众的深思。“在大规模生境破坏的背景下,仅靠现有的自然保护区无法实现生物多样性保护目标。”雷光春说。生态空间无序利用、过度开发,为自然物种带来致命威胁。以迁徙候鸟为例,面临的主要威胁包括:全球气候变化、栖息地改变、围垦、非法捕猎、外来种入侵等。最大威胁则是迁徙路线周边的重大工程。“在长江中游,湿地周边的水稻田是冬候鸟的理想栖息地。现在,很多地方改水稻种植为蔬菜种植,导致冬候鸟无法栖息觅食。”雷光春说。记者曾在采访中了解到,超级大坝极大地改变了自然水文状况,生境季节性因素开始紊乱,与冬候鸟迁徙节奏渐渐不再合拍。我们应该将半个地球留给大自然吗?有生态学家曾如此发问。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从未像今天这样如此深远。全球超过55%的人口居住在城市,并每年以1.6%的速度增加。城市仅占全球3%的地表面积,却占用75%的自然资源、产生70%的废弃物、排放75%的二氧化碳。

城市的生态足迹为其面积的几十倍。显然,合理开发利用自然生态空间,人类需要大智慧。空间重构,可以从宏观尺度的保护体系、微观尺度的城市规划和景观设计等分别展开。城市是生物多样性破坏的重灾区,而湿地快速消失又是重要表现。在湿地生态系统中,水文过程起着关键作用。”雷光春将国际湿地城市建设作为演讲的三大内容板块之一,说明城市生物多样性退化现状非常严峻。在他看来,国际湿地城市至少有一块国际重要湿地,积极采取包括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水文过程保护等在内的有效措施,有效开展湿地修复等。“对江河湖泊等水体驳岸进行硬化处理,不是保护,而是破坏生态,在过去很长一段时期却成了最普遍而流行的做法。湿地生态功能修复指标,不在工程量、建设规模、投资规模,而是吸引鸟类、鱼类、昆虫进城。”雷光春说。通俗地说,没有鸟类、鱼类的湿地,一点都不生态,也不美。他认为,空间重构是园林景观规划设计的重大战略,将为改善人类环境,促进人类、城市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维护生态环境和全球生物多样性创造良机。

亲生态城市设计和弹性策略


邓国辉

城市不一定是由钢筋水泥构成的森林,也可以清新自然、舒适放松。新加坡就是这样一座花园城市。在这里,空间虽然狭窄,但绿色自然让人感觉在无尽延伸。亲生态城市,是世界景观建筑师联盟亚太区主席邓国辉分享的关键词。他将城市发展阶段分为发展中城市、发达城市和未来城市。未来城市,就是亲生态城市,也可以称之为自然城市。哈佛大学昆虫学家威尔逊说过,人类拥有热爱生命和亲近大自然的天性。但是,在发展中城市和发达城市阶段,人类的这一天性并不能真正得到满足。”邓国辉说。就算普通人也明白,这主要是因为城市的自然属性几乎早已荡然无存。不过在花园城市新加坡,获益于高度重视自然绿化,城市的自然属性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复、保留。“由于面积狭小、人口密度高,新加坡对绿化的重视几乎是前所未有的,也取得了很大成效。在这里,立体绿化成为新加坡最普遍、流行的手段。”邓国辉说。对于屋顶绿化、垂直绿化,国家公园局均支付50%的建设费用,分别为每平方米75新币、750新币。同样,市区重建局、建屋发展局等也出台激励政策,支持、鼓励市区空间和空中绿化。除了出台扶持政策,新加坡的亲生态设计理念也极为超前。为数不多的自然生态资源被高效利用,成为民众亲近自然的宝贵城市公共空间。在他展示的经典案例中,城市河道完全恢复自然风貌,没有明显的人工改造痕迹,水鸟、鱼类、昆虫等生物种群更加丰富、多样。在这里,市民甚至还可以自由穿越天然河道,近距离观赏鱼类、水草、树林、碧水等,体验一番自然野趣。
新加坡对自然生态资源的管理、应用极为精细。目前,全国拥有树木600万棵、花园和公园350个、公园连环道330公里、自然保护区3347公顷、自然绿化街道94公里、屋顶绿化110公顷、社区花园1400个。生态资源规模不大,但占国土面积的比例极高。正是这些得到精细管理的生态资源,创造了新加坡高品质的城市公共空间。走进新加坡,到处都是绿意盎然,甚至连空中、室内亦不例外。所以,在医院、学校、酒店等众多公共场所的走廊、露台、屋顶等各个部位,都有生长旺盛的绿色植物,总是让你眼前一亮。

城市高速发展让自然碎片化,我们应该在城市规划中重建与自然生态系统的紧密联系,让人们拥有重回自然的感受。我们定义城市,因此,城市也定义我们。”新加坡cpg集团副总裁冯荧说。亲生态城市,其实也是更自然、更绿色、更生态的城市。

构建完善的自然保护地体系


金云峰

湿地公园、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海洋公园、地质公园……中国的自然保护地种类繁多,主管部门各异,职能和边界亦多有交叉重叠。显然,保护地体系有待完善,保护功能更有待提升。重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整合中国风景资源利用类型、形成完善的自然保护地体系,是同济大学景观系博导、国家林草局国家公园和保护地标准技术专家金云峰分享的主题。过去,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不统一、甚至相互冲突的问题,一直存在。金云峰介绍说,2019年5月,中办、国办《关于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的若干意见》出台。《意见》将主体功能区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城乡规划等统一为国土空间规划,实现了“多规合一”;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科学布局生产空间、生活空间和生态空间。国土空间规划成为各类开发保护、建设利用的基本依据。6月,中办、国办《关于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指导意见》印发。“自然保护地是由各级政府依法规定或确认,对重要的自然生态系统、自然遗迹、自然景观及其所承载的自然资源、生态功能和文化价值实施长期保护的陆域或海域。”金云峰说。《意见》将现有的风景名胜区、地质公园、森林公园、湿地公园等纳入自然保护地体系,自然保护地以国家公园为主体、自然保护区为基础、自然公园为补充。“国家出台相关法规,从根本上解决了重叠设置、多头管理、边界不清、权责不明、保护不力、开发无序等现存问题。”金云峰说。在技术层面上,他认为,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制定自然保护地分类划定标准,对现有各类自然保护地开展综合评价,按照保护区域的自然属性、生态价值和管理目标进行梳理、调整和归类,最终形成自然保护地分类系统。“在国土空间‘多规合一’体系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各类自然保护地专项规划、区域规划、空间规划,必须精准对接处于规划体系最上位的国家发展规划,使重大生产力以及土地、人口、环境、社会等公共政策制定更好地服从并服务于国家发展规划,是业内需要用心思考的战略课题。”金云峰说。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走向完善,是空间重构的一次伟大实践。

景观引领城市的未来


李建伟

“城市发展就是毫无节制地盖楼、修路、架桥,城市千篇一律、高楼林立、自然生态空间无立锥之地,你们满意吗?”east东方易地总裁兼首席设计师李建伟的发问,令现场听众印象深刻。

“千百年来,都是建筑师在做城市设计,景观师只配在边上当个助手。在座的有几个学景观的人真正做过城市设计?城市设计在风景园林专业里就不是一门正儿八经的课,可能只是一些星星点点的讲座。”李建伟说。在美国纽约曼哈顿,仅有的滨水空间被码头、仓库、高速公路、建筑等挤得满满当当,不仅人类没有自然空间,鱼类、鸟类等物种也全无生存空间。纽约不是孤例。几乎在所有城市,无限生长的高楼大厦虽然浪费了宝贵的自然空间,却始终被视为财富、权力和地位的象征。“这不是我们的初心。我感觉,人类把自己给绑架了。”李建伟问,城市现在的问题这么多,是谁的责任?我们的城市还能继续这样下去吗?建筑师们应该反思,过去城市的建设存在太多太多问题,而新的城市已经不能再按照过去的模式来发展。他认为,景观才能引领城市发展的未来。正如一个陶罐的功能不在于其物质外形,而恰恰在于其内部的空间容量,城市的主角也不是建筑,而是公共空间。所以,城市的本质不是建筑的集合体,城市的功能在建筑之外。在公共空间,人们才会有城市社会生活,人们的交通、社交、娱乐……所有的城市生活都在公共空间。除了在房间睡觉以外,公共空间主导了城市生活。

“城市的生态、健康、平等、自由、博爱等社会价值观都是在城市公共空间里体现出来的,而不是在建筑中展现的。”而城市公共空间的主导就是景观,景观就是城市的自然。李建伟认为,最能体现地域性的是景观,不是建筑;对城市生态的构建,建筑师是无法完成的,只有景观才能改善城市的生态。“我们相信,走出逼仄的建筑,才能真切感受到景观创造的生活幸福感。那些人们追求的美好都在景观公共空间里得到充分体现,所以它也是生活幸福感的来源。”李建伟说。

此外,景观艺术的独特性和持续的生命力,让城市不断优化且持续发展。建筑或许终究都有倒塌的那一天,而景观不会,自然还会存在,景观的综合形象价值越来越显现出来。“一个公园可以改变一座城市,比如纽约的中央公园。这样的能量多么不可思议!我们无法想象,东京没有东京湾,香港没有维多利亚湾。”他认为,如果每一个有机会做城市设计的景观人能拥有如此认识,城市将会变得格外有生命力。
那么,景观究竟是什么?

李建伟告诫诸位,千万不要认为我说的是传统意义上的景观,那些小庭院不是景观的全部。景观是阳光,是空气,是水域,是土壤,是植被,是人,是动物,是昆虫,是微生物,甚至包括我们的建筑和交通。“所有我们眼睛看到的开放空间,都是景观的部分,这就是我理解的景观。”

景观,引领城市的未来。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