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副教授张天新:历史文化名城应在保护基础上寻求新元素与价值创新-bobty登录入口

发布时间:2019-12-17编辑:未知

98fd4c5fb05b4e92828ac2adef58c544.jpg

作为我国历史文化遗产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文化名城在延续历史文脉、保护文化基因和塑造特色风貌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自1982年我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制度正式建立以来,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一大批历史文化名城在科学保护和合理发展中重新焕发了生机与活力,但也有一些由于“保护不力”“拆真建假”等问题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

历史文化名城承载着珍贵的历史记忆,留住这些记忆不仅为了传承文化、延续历史,也为了让城市更好地走向未来,如何处理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城市现代化发展以及民生改善之间的关系尤为关键。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副教授张天新就此表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要遵循系统性、特色性原则,切忌拆旧建新、拆小建大,同时要在保护的基础上发展新元素、挖掘新价值,这样才能逐渐让历史跟现代在发展中走向融合。

q:在城镇化发展过程中,如何处理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和城市现代化发展之间的关系?

a:我认为应该辩证看待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城市现代化发展的关系问题。例如城墙作为古代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是城市文脉延续的重要依据,也是城池最明显的标志符号。虽然现在保存下来的古城墙有些残破,但却有一种废墟美,一种古迹真实感,内含一定历史文化价值,必须原原本本把它们保护好。但这不代表历史文化名城只能保护不能发展新元素、挖掘新价值,可以采用现代技术手段、采取新旧拼贴的手法对历史文化名城进行恰当的局部改造,形成历史文化与城市现代化并存、共生的格局。

例如荷兰的很多教堂,外观上看很复古、很有历史年代感,但走进教堂却让人眼前一亮,现代化的图书馆、高级餐厅在给人们带来便利的同时,又很好地将古老的教堂文化与现代设计美学结合在了一起。这种组合方式很有创意,既保护了当地的历史文化,又不影响新功能发挥作用,很好地实现了历史文化保护与现代都市发展的融合。

q: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保护历史文化名城和加快民生改善该如何兼顾?

a:部分观点认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意味着原居民要继续过之前那种低品质的生活,这不对。真正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首先是对人、生活、精神的保护,其次才是建筑、街道等物质环境。后者是为前者服务的,是改善民生的媒介和工具。

俗语说“旧瓶装新酒”,历史文化名城里的古建筑经过结构加固、局部更新等,完全可以在保持历史风貌的前提下具备更好的宜居性。以现代情怀连接古建文脉,在已有院落格局不变的情况下对院落内部进行轻微改造,将吊灯、卫浴等现代化元素融入其中,既保证了院落完整性,也适应了现代的生活、居住方式。

为加快民生改善,对历史文化名城中的环境和基础设施进行整治和改造很有必要。如通过使用不锈钢隔断、独立蹲位以及感应式小便池等卫生设施,可大大改善老旧公厕环境,解决漏水、槽式蹲位用厕不便等问题。这些举措与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本身并不冲突,反而能更好促进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民生改善融合发展,在为民服务上创造更多价值。

q:城市注定要不断向前发展,历史文化名城周边环境与其整体风貌如何相协调?

a:对于规模不大、周边基本没有太多城市建设且直接与郊区、农田相连接的历史文化名城,要防止它与周边的郊区、农田、山林地被分割看待。如果人为割裂它们彼此之间的关系,就会造成系统性文化感的缺失,从而影响城市的整体风貌。

随着旅游业快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进入历史文化名城内休闲、度假旅游的人流不断增多,各种车辆穿行于狭窄的街道,使得历史文化名城内交通拥堵现象日趋严重。除了采取均匀布点、分散人流等方式来解决这一问题外,还可以在其周边设置一定范围的停车缓冲区域,让这些车辆尽可能地远离古城区,以减少因人流量、车流量过多给历史文化名城生活秩序带来的不良影响。

q:除了与旅游相结合外,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与发展还有哪些创新型路径?

a:多元的产业、经济、文化是一座城市健康发展的动力,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与发展也不例外。现如今,快节奏的生活很容易让人感到疲惫,绿色循环经济作为城市经济发展的主流方向,可以多和历史文化名城的空间相结合,就像法国人品咖啡讲究的是环境和情调,采取的是现代化的城市风貌加古老的咖啡文化,我们也可以让历史文化名城和更多的现代化生活方式相结合,使人们的身心在这里得到放松,尽情地享受生活。

从另一个角度而言,绿色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某种程度上是对以自然经济为主导的传统生活方式的回归,我们应该抓住这个机会促进历史文化名城空间本身的循环和集约利用,让历史和未来在历史文化名城中更好共存、共荣。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