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文化影响下的西蜀名人纪念园林-bobty登录入口

2020-07-19 作者:未知 来源:未知 浏览: 150 次

基金项目:四川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重点项目(编号640z2800)资助

摘要:西蜀园林以名人纪念园林最为突出,表现出浓厚的纪念性。
水作为西蜀本土最有特点的文化元素,对西蜀园林的发展功不可没,是园林造园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通过追溯水文化生成与发展的背景,探析了西蜀历史名人与水之情缘,总结出在水文化浸润下的西蜀名人纪念园林的理水艺术,
既从形式美的角度体现了水的美学价值,更在意境上通过与其他造园要素的搭配营造出诗情画意的意境和人文精神的内涵,从中揭示了水文化在名人纪念园林中的重要意义与价值,以期为今后的地域园林设计提供启示。

关键词:水文化;西蜀纪念园林;美学价值;理水艺术

西蜀园林至今约3000年历史遗韵,风华绝代于千年沧桑。
它作为除北方园林、江南园林、岭南园林之外的又一地域园林体系,其文化价值引起越来越多学者的研究与共鸣。
西蜀园林以名人纪念园林为代表,表现出浓厚的纪念性,充分体现了情怀西蜀、情思人文的精神氛围,与其他园林相比,更注重历史文化与精神内涵的营造。

这里以西蜀园林造园中的重要元素——“水”为研究的切入点,去追溯水文化的生成发展,分析园中理水的艺术,进一步彰显西蜀人民对文化内涵和精神价值的追求。

一 西蜀水文化的生成与发展

(一)水文化生成的背景

发源于益州(也就是蜀地)岷山的长江,为天下江河第一[1]。

岷山,就是岷江的发源地,岷江流域的文明乃是华夏文明的重要支脉。

《汉书.地理志》中曾记载:“崏(岷的异体字)山在西徼外,江水所出,东南至江都入海。”

这里的“江”就是指岷江,古时人们习惯称之为长江。

长期以来,岷江都被视为长江的主要源泉,因此岷江流域又被称之为江源,而江源一带最早是由蜀人开发的,这一代的文明又叫江源文明,江源文明的实质则是西蜀的水文化。

西蜀地区地势平坦,岷江和沱江及其他支流水源滚滚,不舍昼夜,造成了西蜀地区河水四处泛滥,河道淤塞不畅,放眼望去是不着边际的沼泽地。

古蜀先民为了能在成都平原存活下去,他们开始防涝排水,疏通河道,对成都平原的水患进行了有效的治理,而成都平原的文明,正是从治水开始的。

(二) 水文化发展的人文因子

1 大禹治水

大禹治水是民间流传至久的传说,相传禹是汶山广柔县人,家在西羌,位于西蜀。

《禹贡》关于大禹在岷江流域的治水记载到:“岷山道江,东别为沱”。

其大意就是大禹在岷山开凿了新的河道,将岷江水向东分流,流入沱江,从而减轻岷江的流量,达到了防洪排涝的目的。

大禹“导江为沱”的治水战略不仅成功的疏导了岷江,给古蜀人民带来了安居乐业的生活,还将其理论运用到如导淮桐柏、洛熊耳、黑水至于三危等其他支流,为各处百姓谋福造利,大禹成为了当时人们心中的大英雄。

2 鳖灵治水

“望帝积百余岁,荆有一人,名鳖灵。”相传鳖灵一族非常熟悉水性,善于治理水患。

在大禹治水一千多年后,成都平原又一次出现了巨大水灾。

杜宇为解决水患,于郫邑拜鳖灵为相,将治水的工程交给了鳖灵。

据古书记载,鳖灵治水主要分为两部分,一是“凿巫峡”,《本蜀论》中描述到:“时巫山峡而水不流。帝使鳖灵凿巫峡通水,蜀得陆处。”

一是“决玉山”,《蜀王本纪》中记载到:“望帝不能治,使鳖灵决玉山,民得陆处。”

总之,传说中对于鳖灵治水的描述,既抓了关键,又兼治本末,若为事实,那绝对是古时水利工程的伟大杰作。

3 李冰治水

成都平原是大河冲积扇平原,地势西北高,东南低,每逢雨季,洪水便顺势涌下,使得整个平原汪洋一片,究其原因,主要是流经成都平原的岷江,岷江的上游以高山峡谷为主,而成都平原地势过于平坦,与岷江上游地区形成了较大的落差,一旦雨季来临,汹涌的岷江水完全不受堤坝的抵挡,奔涌而下,造成洪水泛滥。

李冰为解决水患,多次对岷江的水势、地形、降雨量作了详细的调查,最终在山口与平原连接的扇形顶点处修建了都江堰。

关于都江堰的创建,《史记.河渠书》中这样记载:“于蜀,蜀守冰凿离碓,辟沫水之害,穿二江成都之中。

此渠皆可行舟;有余则用概浸,百姓乡食其利。至于所过,往往引其水益用概田畴之渠,以万亿计,然莫足数也。”

都江堰水利工程是由鱼嘴、飞沙堰、宝瓶口等组成,整个工程借不同的水脉、水势、地形等特点,利用堤防、分水、排沙、控流等技术乘势利导,因时制宜,达到了由单一的除害防洪目的到兴水利,谋福利的宏伟目标,堪称国之瑰宝[2]。

二 西蜀历史名人与水之情缘

源于强烈的水文化心态,文人墨客在西蜀的造园活动层见迭出。

文人们成为了西蜀人民对水文化的爱戴和对精神家园的渴求的表达者。

浣花溪抱村而流,是当地有名的“江村”。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就是诗圣杜甫吟咏浣花溪畔前的景象。

杜甫卜居在浣花溪畔,吟“万里桥西一草堂,百花潭水即沧浪”,听“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赏“苔径临江竹,茅檐覆地花”,观“远鸥浮水静,轻燕受风斜”,他因水作诗,以水为伴。诗仙李白幼时随父迁居四川江油,先后出游剑阁、梓州(四川境内)、成都、峨眉等地,放浪形骸于两江流域,历经岷江水患到水利,生发出“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和“芳树笼秦栈,春流饶蜀城”等感慨。

爱国诗人陆游于淳熙二年被任为锦城参议官,在浣花溪畔开辟菜园,躬耕于蜀州。

因任职期间怀才不遇,他将个人情感寄托于流水修竹,常在罨画池边饮酒赋诗,借物言志。

他以“蜀州官居富水竹,四月萤火虫绕梁飞。

流年泊人不相贷,客子倦游何日归”表达了自己壮志未酬导致的忧愤之情,又以“小阁东头罨画池,秋来常是忆幽期”委婉透露了自己年近五十,却前景茫然的孤怨之情。

诗豪刘禹锡自幼也是对水情有独钟,以“濯锦江边两岸花,春风吹浪正淘沙。

女郎剪下鸳鸯锦,将向中流匹晚霞。

”等诗句描述了二江清流,夕阳西下,多彩晚霞倒映水中,辉印着锦城的万家灯火,流光溢彩。唐代诗坛女杰薛涛中年时与元稹恋,两人相爱三月,常漫步流连于锦江江畔,细谈儿女情长,使得锦江江畔成为薛涛一生最为留念的地方。

“同庆阁旁薛涛井,美人千古水流芳”一句既表达了对薛涛的赞美,也显示了薛涛与锦江之水的情缘不朽。

于园内吟水已成为文人骚客抒发情怀的特有方式,水已成为名人情感寄托的象征。

西蜀名人的雕塑大多以水为背景,与水为伴,充分体现出水的文化符号与人格美学的价值所在(图1、2)。

图1 苏东坡与竹景(三苏祠)

图2 八娘伴母(三苏祠)

三 西蜀名人纪念园的理水艺术

西蜀人民十分尊崇“道法自然”的理念,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因此,名人纪念园林多以自然山水园为主,顺应水势辅以浑然天成的的溪流、湖池、瀑布,与山石、建筑、植物相得映彰。

西蜀名人纪念园林的理水不仅从形式美的角度体现了水的美学价值,还通过与其他造园要素的搭配营造出了诗情画意的意境和人文精神的内涵。

观其园林中的建筑,无一不是临水而建,再观山石花木的配置,无处不是与水相拥,在这样的水文化气氛下,笔者对西蜀名人纪念园林的理水艺术进行了分析。

(一) 巧占空间,画意盎然

西蜀园林的水主要以河流、水池、水渠、瀑布、跌水和溪涧六种形态占据空间,其中望江楼依河流而建,罨画池和文君井以瀑布、水渠著称,杜甫草堂和流杯池则以溪涧、跌水景观为主。《园冶.相地篇》中记载“约十亩之基,须开池者三”,道出了古典园林水景占整个空间的比重。

崇州的罨画池占地约3.5万平方米,水面面积超过了整个园林面积的三分之一,它的水形有收有放、有聚有散,或以多形态融合,或以单一形态著称,择以建筑为背景,辅以山石、花木相映生辉,绘制出一副清秀淡雅的水墨画(图3)。

新都的桂湖占地4万平方米,水面面积接近整个园林面积的二分之一。

“俯视池水,弥漫无尽,聚而支分,去来无踪”,随着一天中气象的变化万千,桂湖波涛时而汹涌,时而平静,倒影时而虚无,时而清晰,无时无刻不调动着观赏者高涨的情绪,不塑造着画意盎然的园林意境。

眉山的三苏祠占地6.5万平方米,水面面积约占全园的三分之一,它引瑞莲渠水入园,呈东南方向分流,最终汇集于瑞莲池,贯通全园,形成了“三分水两分竹”的岛居模式[3]。

它的水面在一定程度上发挥了基地的作用,依水而存在的万物都可在辽阔的水面找到自己斑驳的影子,看似如画,更胜于画。

图3 画意盎然(罨画池) 

图4 径绕水折(杜甫草堂)

(二) 径绕水折,蜿蜒通幽

在西蜀园林中,水面积占全园面积比重较大,水面的围合形状必定影响着整个园路形态的构成,罨画池主要是由内外两湖连接而成,其外湖之水平缓开朗,内湖之水幽深曲折,伴随着内外两湖的园路也体现着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豁然开朗。

陆游曾道:“青鞋自笑无拘束,又向文君井上来”,文君井建于邛崃里仁街,因司马相如与卓文君的爱情故事闻名内外,它分为南北两园,北园以湖池为中心,南园以建筑为主体。

文君井位于北园,西面临蜿蜒曲池,导致西侧园路曲尽其态,辅以东侧笔直的道路,仿佛可以身临其境的感受到诗人陆游踏着青鞋,漫步在两种不同路径上的情绪体验。

西郊浣花溪公园旁的杜甫草堂是纪念我国唐代诗人杜甫的西蜀纪念名园,整座园林水系布局不拘一格,水动线迂回曲折,变化多端,随之顺沿的园路也是曲径通幽,灵动活现,不仅营造着步移景异的空间效果,还给人以玩味未尽的体验感受(图4)。

(三) 楼依水建,刚柔并济

“驳岸有级,出水留矶,增人浮水之惑,而亭、台、廊、榭无不面水......[4]。

依水而立的建筑要讲究精细的选址,西蜀园林的亭、台、廊、榭或点缀于环水岸线,或依山傍水穿插于山野丛林,或亭亭而立于面水中央,虽看似错综复杂,实则疏密有致,趁着水自然灵动的潇洒之气为建筑带来了不少生机。

成都的望江楼公园因纪念唐代著名女诗人薛涛而得名,它修建于成都东门锦江南岸,借景锦江。

“濯锦江畔望江楼”,园内的崇丽阁、濯锦两楼、吟诗楼均枕江而立,与园外锦江之水交相呼应。

“望江楼,望江流,望江楼上望江流,江流千古,江楼千古”的优美意境正是对它的赞誉。

望江楼南院的中心构有流杯池一景,其造地为曲流回环婉转,围绕流杯池修建的是崇丽阁、浣笺亭、五云仙馆和清婉室这几座建筑[5]。

透过园中一池、一溪、三桥、四楼的画面在波光云影间仿佛还能看到女诗人薛涛的闲情之至,吟诗作赋,宛如人在画中游。

新繁的东湖为唐代著名宰相、造园专家李德裕所凿,是我国为数不多的有遗迹可考的唐代古典园林之一。

同治三年(1864),知县程祥栋(字晓崧)再次整修,奠定现今东湖之面貌,程作《东湖因树园记》,有如下记载:“堂对青白江楼,泉水稻田,北流绕廓”、“堂后为花南砚北之轩,绿窗洞开,三面临流”。

东湖水光潋滟、山水绝佳,整座园林几乎具备了我国古园林中所有建筑的形式,全园以湖池为中心,榭、舫、亭、台、楼、阁等20余处建筑绕湖相拥。

以水为“柔”,以楼为“刚”,这一“刚”一“柔”的气势造就了西蜀名人纪念园林的高雅格调。

(四) 竹水相依,雅致脱俗

如武侯祠的长竹万竿、杜甫草堂的红墙花径、望江楼公园的百亩竹海....竹水相依,自古就有“山有竹则山青、水伴竹则水秀”一说[6]。

竹喜好温暖湿润的气候,又青睐肥沃深厚的土质,绿水萦绕的西蜀成就了“茂林修竹”的景观。

宋代诗人范成大在记录巴蜀民情风俗时特意提到成都郊外“家家有流水修竹”[7]。

竹作为西蜀名园的一大胜景,或植于溪畔,或植于江岸,或临池而立,或沿湖排布,其形婆娑婀娜,姿态万千,其色娇翠欲滴,绿荫葱葱(图5)。

西蜀的竹,因水的滋润而增色添韵,西蜀的水,因竹的相伴而清秀隽永,二者不可分离。

在纪念性极强的西蜀园林中,竹水相伴体现的不仅仅是形式上的美,更是丰富的人文精神,竹的雅致挺拔加以水的清新脱俗正是西蜀文人相似的人格特性。

一“水”一“竹”既造就了西蜀园林水木清华,自然古朴的特征,又体现了西蜀文人正直挺拔、清秀俊逸的人格追求。

图5 竹水相依(杜甫草堂)

四 结语

至清、至美、至柔、至善、至博的水,是西蜀园林的灵与魂。

西蜀既富有充足的水资源,又拥有浓厚的文化底蕴,水以其独特的自然属性和美学价值,成为西蜀名人纪念园林中必不可少的造园要素,水的美学特征和文化内涵在纪念性园林中得到了十足的体现。

当下的西蜀,正努力成为中国山水田园城市中辉煌灿烂的一笔,如何抛离表面化、单一化、自我感动式的理解去做到充分利用水资源和水文化,在未来公园城市建设中更好的发挥生态和文态作用,让水文化的底蕴在西蜀大地上绽放光彩,是当下园林学者必须要面对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许蓉生. 水与成都:成都城市水文化[m]. 成都:四川出版集团, 2006.

[2] xu r s. water and chengdu:urban water cult- ure in chengdu[m]. chengdu:sichuan publish- ing group, 2006.

[3] 曹玲玲. 作为水利遗产的都江堰研究[d]. 南京:南京大学,2013.

[4] cao l l. study on dujiangyan water conser- vancy heritage[d]. nanjing:nanjing university, 2013.

[5] 陈其兵,杨玉培.西蜀园林[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10.

[6] chen q b, yang y p. xishu garden[m]. bei jing:china forestry publishing house,2010.

[7] 陈从周.园韵[m].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1999:3 7~111.

[8] chen c z.garden rhyme[m].shanghai:shang hai cultural publishing house,1999:37~111.

[9] 覃丽娜.西蜀园林景观水体形态和水景特征研究[d].成都:四川农业大学,2016.

[10] qin l n. study on landscape water form and waterscape features of xishu garden[d].cheng du:sichu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2016.

[11] 沈颖. 中国竹文化的生态美学价值研究[d].南京:南京林业大学,2015.

[12] shen y. bamboo ecological aesthetics value of chinese culture[d].nanjing:nanjing forestry university,2015.

[13] 戴秋思,刘春茂.竹文化影响下的西蜀历史名人纪念园林[j].中国园林,2011,27(08):65-68.

[14] dai q s,liu c m. xishu historical celebrity memorial gardens under the influence of bam- boo culture[j].chinese landscape architectur- e,2011,27(08):65-68.

 

作者信息:

姓名:王艳婷,性别:女,职称:学生,学历:四川农业大学风景园林学院风景园林系在读硕士研究生,单位:四川农业大学

姓名:卜阿龙,性别:男,职称:学生,学历:四川农业大学风景园林学院风景园林系在读硕士研究生,单位:四川农业大学

姓名:吴玲莉,性别:女,职称:学生,学历:四川农业大学风景园林学院风景园林系在读硕士研究生,单位:四川农业大学

姓名:鲁琳,性别:女,职称:副教授,学历:硕士,单位:四川农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