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解读健康景观设计-bobty登录入口

2020-12-18 作者:未知 来源:未知 浏览: 159 次

什么是健康的城乡景观?如何设计健康的城乡景观?

不能密密麻麻,必须有战略留白和可用于应急避难的生态绿地等;必须摒弃高排放高消耗高污染的落后模式,走低碳之路并最终实现碳中和;尊重地域乡土文化,走出推倒重来的美丽乡村建设误区;在城市发展中充分考虑空间的健康性,而不仅仅是经济性……

12月4日-6日,第十届艾景奖暨国际园林景观规划设计大会在四川成都举办。健康的城市与乡村是今年大会的主题。

在防疫走向常态化的今天,健康为与会嘉宾多元解读景观设计创造了一个全新视野。

 

 应急管理需要城市足够韧性

在我们身边,功能完善的应急避难生态绿地越来越多。

以往,受经济利益驱动,城市景观规划令空间布局几乎超负荷运转,一旦面临火灾、洪涝灾害、传染疾病等突发灾害事件,往往措手不及。

“要把生命周期管理理念贯穿到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的全过程各环节,把健全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作为管理能力提升的重要一环,完善重大防控机制体制,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住建部原副部长宋春华说。

生态绿地可以在危急时充当临时避难场所,增加了城市的韧性,是城市景观健康的具体体现之一。

宋春华认为,韧性城市能够综合应对各种安全风险,对外来、突发风险有适应、缓冲、反弹的能力,可将灾害化解至最小,同时还具有事前预防、响应及时和快速恢复的能力。

不可想象,如果没有足够户外生态空间,一旦面临地震等,大量聚居人口如何快速疏散?

所以,公园、绿地等生态设施其实不只是平时居民生活休闲的场所,更是有效应对各类突发事件的重大基础设施。此外,分布合理、体量足够的绿色生态设施还能有效预防、隔离各种传染疾病的发生、传播。

宋春华反复强调这些规划设计理念:城市要有战略留白,不能无限扩张,建成区外要有适量冗余空间。

“选择紧凑型总体布局,留下适量冗余空间,以备不时之需。”他说。

 

实现碳中和促进高质量发展

如果把城市景观设计放在中国城镇化进程、工业化进程的历史大背景下,你能发现,健康景观其实必须是低碳景观。

中国人对发展的渴求,已不再局限于增长甚至快速增长,而是日渐转向美好、更加美好。

显然,如果再按照过去40年的传统模式,增长得越快,可能生活越不美好,因为传统模式必定导致资源消耗越来越大,碳排放越来越高,污染越来越重。

“不彻底改变高碳排放模式,国家形象也会受损。”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原院长李晓江说。

他介绍,中国国家主席在9月22日召开的联合国大会上表示,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争取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

“目前,中国、美国、欧盟和印度在全球碳排放总量中占比超过一半,中国碳排放在经过2000年-2013年快速增长期后,2013年开始已日趋稳定,排放强度降幅明显。”李晓江说。

实现碳中和,是一项庄严承诺,也是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一项宏伟目标。

李晓江指出,中国需要向城镇化新阶段转变。在此过程中,健康景观设计必须全面落实绿色繁荣、低碳集约、循环利用、公平包容、安全健康的绿色城市理念,建设美丽城市,为世界可持续发展提供中国样本。

他提出四大建设路径:严守生态底线,尊重自然山水,摒弃高消耗、高排放模式,合理、节约使用公共自然资源;在生产和营建过程中,提高资源利用率,降低消耗与排放,生产高品质、高附加值的绿色产品;在提高生活品质的同时,减少整个生命周期的资源消耗、碳排放,增加城镇居民的净福利收益;以零排放为终极目标,全面推行固废、水、气的高标准处理和高水平回收利用,构建无害环境。

这是一次城市绿色更新的全新实践,他期待景观行业的全新作为。

 

留得住乡愁才是美丽乡村

“我考察过不少新农村建设案例,发现在村口或房前屋后基本上已看不见想象中的那些大树。树呢?我问村民。结果被告知,都砍了。”说起这些,魏玉栋不无遗憾。

砍掉气势磅礴的原生大树,村道边、房屋旁栽上了矮小而精致的龙爪槐、小叶黄杨等。

魏玉栋曾任原农业部美丽乡村创建办公室主任。在其印象中,乡村应该是景观最为丰富多样的。“到一个村子,可能首先看见的往往就是那些百年、千年大树,树比房高。”

的确,那些大树掩映的村居、小桥流水的村落永远都是独一无二的,非千城一面的城市可比。村口的那一棵百年大树,甚至就是几代人童年回忆的真实载体,但已不复存在。

“现在的乡村景观规划设计有什么问题?城市思维上山下乡,拿来主义泛滥成灾,完全脱离本村历史与现实,有些景观设计甚至与国家方针政策背道而驰。”他说。

看得见山,望得见水,留得住乡愁,是我们对美丽乡村的诗意定位。一个面目全非的乡村,显然没有留住乡愁。

过度设计、过度规划、追求精致、简单照搬等做法,都让乡村变得陌生。

“很多规划根本不懂农民,也不懂农村,完全就是生搬硬套城市的那些流行做法。”

魏玉栋提到一个细节,令人深思。他说,有些村的美丽乡村建设规划仅设计费就花了10多万元,拿出来是厚厚一大本。“这是建设美丽乡村,还是用项目套资金?”他问。

在他看来,一个村的景观设计,一张图、一个表、几页纸就可以解决问题。

好在,他也遇见过令他欣慰的案例。

前不久,在湖南省双牌县桐子坳村,他看见来那里游览当地银杏林的游人成群结队。

古银杏林是当地的一大优质资源,仅树龄百年以上银杏就有200多棵,得到了适当的保护,每年秋季都会迎来大量游客。

桐子坳村是美丽乡村的样本。

展望未来的乡村景观、乡村建筑趋势,魏玉栋认为,必须注重舒适与功能齐备、实用与美学并重、传统与现代交融、地域与特色凸显等。

有根儿的景观才是健康的、有活力的。

可持续景观引领行业发展

“你们看到的这座博物馆美轮美奂,建造费用不过2000万美元,可治理门前的那条河流却足足花了1.2亿美元。”西班牙都市集团中国区首席代表路彬说。

他以此为开篇,分享了自己对可持续景观的认知。

全球范围内的高速城镇化造成的污染、破坏,是可持续景观深受追捧的重要原因。不过,在他看来,可持续景观概念自1972年首倡以来,发展成果寥寥无几,显然值得深思。

什么是可持续景观?就是景观对环境具有响应性、再生性,并能积极促进健康社区的发展。可持续景观吸收碳、净化空气和水、提高能源效率、恢复栖息地,并通过显著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创造价值。

如果要通俗解释可持续景观,差不多与我们耳熟能详的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理念同义。

如何设计可持续景观?

结合在中国的项目,路彬介绍了10多项措施和手段,包括景观生态服务、低碳景观设计、恢复性策略、再生设计、景观神经元、leed认证、智能景观、综合交通体系、高效能景观、生态过渡带等。

比如,生态过渡带可应用于不同规模的景观项目当中。路彬认为,相邻两种植物组团之间的生态过渡带在组成和结构上都有所不同,过渡带能够启发我们通过设计手段,在植被分布和结构上采用不同样式。

“设计师采用该措施,把环境资源和干扰斑块区分开来,以可持续发展的方式丰富我们的设计,使项目适应当地土壤、气候、湿度等,进而把低消耗的环境资源转化成美丽景观。”路彬说。

可持续景观当然才是健康的景观。

 后疫情时代健康城市更受关注

因为疫情,人们更加关注健康城市。

“健康是人的基本诉求。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健康中国战略,指出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要完善国民健康政策,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2019年,国务院印发《国务院关于实施健康中国行动的意见》。”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副院长王兰介绍说。

在其报告中,她着重分析了城市发展对传染病的影响。

从生态学过程看,土地高强度利用使得生物栖息地破碎化、适应城市的生物物种向城市快速迁移、城市热岛效应、食物生产过程全球化以及加工贮存方式的改变等,都可能成为流行疾病暴发的诱因。

王兰提出城市规划促进公共健康的多种形式,包括健康理念融入城市空间规划、健康城市空间标准与设计导则等。

“我们需要在城市发展中充分考虑空间的健康性,而不仅仅是经济性。”她提到的这一点,也正是过去很长一段时期以来城市规划设计有意无意被忽视的一点。

从隔离传染源的角度,她建议,基于国土空间总体规划,考虑市域范围内各类用地布局,降低生态空间破碎化程度;划分防疫分区,设置卫生隔离带;配置地区综合支援中心等设施,规划交通和物资预案。

“规划的目的如果不是为了人类和地球的健康,那又是为了什么?”王兰以此反问结束其令人深思的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