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城乡建设绿色发展·专家谈⑤ | 推动美好环境共建共治共享-bobty登录入口

2021-11-11 作者:创始人 来源:创始人 浏览: 1 次

推动美好环境共建共治共享

中山大学中国区域协调发展与乡村建设研究院教授、博导 李郇  

中山大学中国区域协调发展与乡村建设研究院博士生 黄耀福 

当前,绿色发展已经成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关于推动城乡建设绿色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要“推动美好环境共建共治共享”。实现美好环境共建共治共享,是落实新发展理念、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形成城乡建设绿色发展方式的重要途径,是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的必然要求,也是践行党的群众路线、调动人民群众积极参与人居环境建设和社会治理的重要抓手。


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生态破坏、环境污染、垃圾围城、交通拥堵等问题相继出现,传统的城乡建设模式存在瓶颈。以gdp为导向的发展方式,导致经济与社会发展脱嵌,特别是过度商业化的发展导致公共服务、社会保障等配套缺乏或者滞后;通过“福特生产方式”的模式,形成了千篇一律的城乡景观与单调重复的新农村风貌;城乡建设忽视以人为本的原则,盲目建设贪大攀高的建筑和仪式性大广场等,导致见物不见人;在城市更新中通过“见缝插针”方式过度增加容积率,无法形成高质量公共空间,难以合理布局公共设施,导致基础设施超负荷运行。致力于绿色发展的城乡建设在认识论上需要回归以人为本,重视生态文明的价值,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协调统一、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一、美好环境是美好生活的体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人民群众对优美生态环境需要已经成为这一矛盾的重要方面,广大人民群众热切期盼加快提高生态环境质量。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主要解决了“有没有”的问题,现在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群众对幸福生活提出了更多要求,要着力解决“好不好”的问题。美好环境包括优良的生态环境、宜居的生活环境和舒适的生产环境,是以人为本的美好生活的重要部分。


《意见》指出,“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推动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对美好环境的追求贯穿于中国5000年的文明历史中,古人通过追求“天人合一”,强调在人与自然中建立和谐的秩序。《管子·乘马》中提到,“凡立国都,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广川之上;高毋近阜,而水用足;下毋近水,而沟防省”。吴良镛先生在《人居环境科学导论》中提到,“人创造人居环境,人居环境又对人的行为产生影响”。我们居住的环境是人和自然之间发生联系和作用的中介,人居环境建设本身就是人与自然相互联系作用的过程,是人居环境发展、演变的基础。


绿色发展旨在构建自然与人文和谐共融的美好人居环境,同时包含了在人居环境建设过程中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和谐。马克思认为人与人的社会关系是在人与自然的关系的基础上,借助于生产实践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对美好生活的创造是美好环境的重要部分。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没有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就谈不上人居环境的美好。美好环境是经由大家在共同劳作中创造出来的,也是人类开展丰富的生产生活与具体的人居建设活动离不开的载体。对美好环境的建设是追求美好生活的社会共识。共识作为一般性原则,会对人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能够激发人们共同创造美好环境的动力,通过减少分歧形成合力;同时,带动身边的人一起改善周围环境,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美好环境的建设过程,同样是和谐社会与幸福生活的发展过程。


二、推动美好环境共建共治共享


《意见》提出,“建立党组织统一领导、政府依法履责、各类组织积极协同、群众广泛参与,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基层治理体系”。通过多方主体共同参与,把空间作为统筹规划、建设、管理的载体,在创造宜居环境中构建有序的社会关系,实现“五位一体”全面发展。通过建立党建引领的治理体系,能解决不同主体协调的问题。当前美好环境的建设涉及多个部门、多个群体,缺乏协商统筹,容易出现重复建设、投资效率低下等问题。同时,能解决建设内容与群众诉求不一致的问题。转变“政府干、群众看”的工作方式,结合群众的实际需求,把资源真正用到群众迫切需要改造的内容上。此外,还能解决建设与治理难统筹的问题。当前存在不少“只建不管、建管分离”的现象,设施建好、环境改善后缺乏长期维护管理,导致设施迅速折旧损坏、环境变得脏乱差等。


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建设“以人民为中心”的城市是美好环境共建共治共享的目标。美好人居环境与居民切身利益直接相关,是居民迫切关注的问题,也容易激发他们的参与热情。建设美好环境是具有一定公共性的行动,需要通过集体行为共同完成。通过每家每户的共同努力,把美好家园建设融入居民的日常生活方式和行为模式中,增强人与人之间的联系,提升对美好家园的认同感。


(一)纵向到底:党组织和政府服务进社区


社区独有的社会性与认同感,以及在行政管理方面的基础地位,使其成为联结群众与政府的重要桥梁。当前社区主要有业主委员会、物业服务企业、居委会三驾马车,由于目标不一致、协调机制缺乏等问题的存在,社区难以实现绿色发展。《意见》要求“下沉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资源”,这需要在党和政府的领导和统筹下,通过“纵向到底”理顺三驾马车的关系,把更多资源、服务、管理放到社区,提高社区治理的精准化水平。


“纵向到底”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和领导作用以及群团组织建设落实到社区,以此发挥党的政治核心和领导核心作用,让群团组织成为发动群众、组织群众的骨干力量。二是政府的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的资源和平台下沉到城乡社区,使党和政府的工作落到基层、深入群众。为充分保障群众参与的主体地位,鼓励群众参与,政府需要拟定系列保障制度,如以奖代补制度、社区规划师制度等。通过奖励代替补助,形成奖励的竞争机制,激发更多团队和组织参与到美好环境共同创造中,形成鼓励优秀的持久动力。而社区规划师制度能够培养具有一技之长的能人,带动更多人为社区共建共治共享出谋划策。


(二)横向到边:让十五分钟生活圈和社会组织覆盖每位居民


“横向到边”是指十五分钟生活圈与各类社会组织将服务覆盖到每一位居民,让他们都能参与到社会组织中。


一方面,“横向到边”是指在居民适宜步行范围内,有完善的配套设施、适宜的活动场地和健全的服务体系,让每个人可以享受到便捷的十五分钟生活圈设施。自从2020年新冠疫情暴发以来,社区从一个日常生活的公共空间上升为家庭与外界交往的重要载体。能否便捷享有十五分钟生活圈,关系到每位居民的获得感。十五分钟生活圈更加关注人的需求,通过空间共享、资源共享,旨在满足更多人的多样化需求。


另一方面,“横向到边”希望把每个居民都纳入以党组织为领导的社会组织,共同协商和统筹管理社会事务。《意见》强调“坚持党建引领与群众共建共治共享相结合,完善群众参与机制,共同创造美好环境。”在党委领导下,通过与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紧密结合,积极培育和建立社区治理类、公益慈善类、文体活动类、专业服务类等社会组织,让每个人找到能发挥自己一技之长的社区组织,让每个充满活力的社区组织有序参与社区治理,调动群众参与积极性,激发社会组织活力。“横向到边”能够有效解决当前社区建设管理主体缺失的问题,通过反复的社会实践与互动,建立人与人之间的密切联系,强化社区认同感。


(三)共谋共建共管共评共享


《意见》指出,要“实现决策共谋、发展共建、建设共管、效果共评、成果共享。”决策共谋、发展共建、建设共管、效果共评、成果共享(以下简称“五共”)是发动群众“共建共治共享”的有效方法。通过“五共”打通群众共同创造美好生活的渠道,真正发挥群众的主体作用。


“五共”是紧密联系的整体,只有通过“决策共谋”,以问题为导向,鼓励居民积极谋划,形成了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共同愿景,拟定了大家认可的行动计划,才能推动以群众为主体的“发展共建”。共建意味着居民可以通过出资、出力等方式参与到建设全过程,可以从房前屋后的小事做起,也可以合作实现家园风貌的整体提升。通过共建看到成效,能够激发居民的主人翁精神,推动对美好家园的“建设共管”。共管包括公共事务认捐认管、弘扬志愿者精神等,居民可以通过自治小组、业主委员会、党群组织、社会组织等多种组织参与到社区的建设与管理中。之后需要通过“效果共评”来营造美好环境共建共治共享的比学赶超的参与氛围,从而激励社区居民与组织投入更高的热情。“成果共享”则是最终目的。“五共”可以使居民生活品质得以优化、生态环境得以改善、文化精神得以形成,共享美好环境成果,平等享有完整社区的设施与服务。


三、推动美好环境共建共治共享的切入点


《意见》提到,要“以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利用、美丽乡村建设、生活垃圾分类等为抓手和载体,构建社区生活圈,广泛发动组织群众参与城乡社区治理,共同建设美好家园。”美好环境共建共治共享要从居民身边的小事做起,房前屋后、街头巷尾等是群众关心的空间,也是群众乐意参与建设的场所。我国幅员辽阔,城乡社区类型多样,需要对不同社区分类施策,在社区规划师的协助下,确定不同类型社区居民最为关心的实事、小事,推动美好环境共建共治共享。


(一)从群众关心的身边小事做起


从解决群众身边的小事做起,让居民亲自参与共建,能够使他们感受到参与带来的美好环境变化,形成更好的示范效应,带动更多人积极参与。生活垃圾处理是群众身边的小事,但同样也是关系到城乡绿色发展的大事。生活垃圾的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处理,关系到14亿多人生活环境的改善,是人民群众关心的突出问题。垃圾分类处理能将垃圾处理产生的环境污染最小化,有利于优化城乡人居环境,实现高品质的可持续发展。


(二)从社区分类统筹做起


社区作为基本单元,包括城市老旧小区、生态型村庄社区、历史文化社区等。对于城市老旧小区,核心是完善公共服务设施,推动楼栋居民自治,鼓励通过“五共”的方式推动电梯加装;对于生态型村庄社区,关键在于善用乡贤,改善人居环境,因地制宜完善村庄服务;对于历史文化社区,核心是通过开展文化导向的场所营造,留住地域特色与乡愁。对于不同类型的社区,鼓励通过试点方式探索适宜本土的组织架构模式与工作方法,并及时将趋于成熟的经验做法上升为制度。


(三)从建立社区规划师制度做起


在美好环境共建共治共享中,规划师由单一的规划主导者角色转变为多元的组织者、协调者、引导者等角色。规划师需要充分发挥联结政府、群众、社团等多元主体的作用,从以往物质规划的主体转向利益调节的主体。第一,社区规划师能够带动居民共寻社区发展的问题,切实了解居民的意见与诉求;第二,社区规划师能够结合专业技能,与居民挖掘社区资源,形成未来发展愿景;第三,社区规划师更容易发动与组织群众,举办丰富多彩的活动来吸引居民参与;第四,规划师能够担当政府与群众的媒介,促成多方合作;第五,社区规划师有助于培育基层治理能力,让居民在潜移默化中掌握一定的技能。


美好环境共建共治共享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城市绿色发展方式。对美好人居环境的不懈追求是从古至今的共识与目标,需要凝聚政府社会企业多方的力量,实现美好环境共同创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