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青年风景园林师职业发展沙龙回顾“分享与对谈”-bobty登录入口
时间:2022年6月11日,周六
主题:激变与机遇|2022青年风景园林师职业发展沙龙暨2021-2022年度ued中国景观年鉴新书分享会
目的:在当下就业形势、行业发展较为严峻的前提下,通过发掘风景园林行业新的市场及机遇,增强青年风景园林师的职业发展自信。
与会人数:分享嘉宾、课程师生与线上直播观众共计约200人次
主办:广东省数字景观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支持媒体:ued杂志、景观周、lai设计物语
支持平台: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湿热地区气候安全与健康环境设计虚拟仿真基地”;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风景园林师职业规划与事业拓展课程
(全文共2800字,阅读需要约7分钟)
01 嘉宾致辞
肖毅强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副院长
可持续建筑与气候设计研究所主任
“机遇是在激变的背景下形成的:最有效的应对就是用风景园林“四两拨千斤”的方式来做事,保持长周期的专业乐观。”
杜秉旭
《城市环境设计》(ued) 杂志执行主编
“景观告诉我们什么、给予我们什么,对于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是不是要问景观需要我们做些什么?”
02 沙龙分享
庞伟
广州土人景观首席设计师 诗人
少做甚至不做的设计
“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我们行业也是一叶扁舟,过去几十年改革开放、产业革命和全球化的潮水推动着景观这艘小船,而当现在外部条件发生巨大改变、大潮褪去,历史的现场不免狼藉一片。当今的我们更需要诚实面对处境,人傻、钱多、乱来的行业已难以为继,我们要重新做回大地的守望者:土壤、植物、水,还有粮食、祖先、四季和诗意。景观设计不光是做加法:不要把过度的设计物、线条、硬质地面和人工材料堆砌在大地上,景观设计学所要长久维系的,是大地本身的美。”
▲图 / 庞伟讲座
李中伟
lab d h 事务所联合创始人
copy is good
but easy come easy go
“我们常说要留住场地的记忆,留住记忆是很难的,最简单的方法是将场地剩下的东西、能有多少有多少,去改造成好玩的东西,这对文脉的保留是非常有帮助的,能让老百姓开心则设计越简单越好。景观设计师自己也是老百姓,地产人常问我材料和做法,但太在意材料和做法,是“工伤”。用设计与老百姓达到共识,才是最重要的。”
▲图 / 李中伟讲座
朱玲
天津大学英才教授 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 辽宁省工程设计大师
生态=智慧
“我们提倡的生态种植方式,是更加关注群落并形成稳定的生态系统,这样才是用生态学的原理实现了科学的人工种植方式,这种方式也会在现在的城市更新中大量地使用,城市更新也为我们带来了除了生活品质的提升外、生态品质提升的机会。在沈阳浑河一河两岸整体景观提升工程中,在282公顷的场地上自然林从2016年的仅7公顷提升到2021年的100公顷,用生态种植达到了低维护、自然优美、生态可持续的景观效果。”
▲图 / 朱玲讲座
程智鹏
深圳交通规划设计研究中心 景观院院长
人本城市之道
“现在设计有一个趋势是研究的尺度越来越小,但参与的专业越来越多。迪赛(c.m.deasy)在《为人的设计》中说:“规划和设计的目的,不是创造一个有形的工业品,而是创造一个满足人类行为的环境”。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城市治理的典范需要以人为本的交通空间重构,活力生态的公园城市连通、精细品质的街区场所营造和全程伴随的智慧出行服务。除多专业参与之外,在“人民的城市为人民”的时代,公众参与度和风景园林师协调市民百姓的能力也十分重要。在这个过程中,风景园林的角色也从装饰性的附属专业,逐渐转变为多专业融合的组织者。”
▲图 / 程志鹏讲座
杭烨
北京现代城市发展研究中心 副主任
新自然主义在中国的传承与发展
“新自然主义种植设计是基于生态学原理,将植物以拟自然化的形式组合,形成有机且稳定发展的植物群落的种植手法。它是近自然的、长效的、低维护的和生态性的。做新自然主义的设计首先需要向自然学习,我们到内蒙、新疆、到东北看草原,在设计中选择强大的原型、最鼓舞人心的自然灵感,建立基于优势种的植物清单,并细化和强化野生形态。最初在北京使用的“节水园林”的概念被引用到更多地方:无需换土、浇灌,植物在夏季也能存活下来,植物群落可以进行自我演替、自我干扰,这种干扰是我们所追求的,我们希望在未来可以用更多乡土植物来支撑这种空间结构。”
▲图 /杭烨讲座
周旭山
景观周媒体创办人
ued《中国景观年鉴2021-2022》新书分享
“本书整合了ued杂志与原景观年鉴团队的行业影响及学术水准,持续秉承“反映中国景观现状,展现多元景观思辨,记录真实景观实践,梳理未来景观趋势”的出版理念,从近年来中国建成景观作品中精选出60多个案例(包括公共景观、人居景观、商业景观、文旅景观等多种类型)进行直观而详细地记录。同时邀请中国景观学界与业界思辨者(朱玲、庞伟、李宝章、孙虎、李中伟、赖文波)对年度大事件、未来大趋势进行辨析,从而提供多维的景观思考。是一本呈现中国当代景观设计实践与思辨的年度雅集,一部集学术思想与实践经验的景观专业精品图书。”
03 嘉宾对谈
主持人赖文波:“下一个环节是对谈环节,希望这个对谈环节可以更加有思辨性、也更好玩一点。首先让我们邀请出对谈环节的主持人——王铬老师。”
王铬(主持人)
广州美术学院
建筑艺术设计学院副院长
“今天的主题叫“激变与机遇”,这个题目非常好。我们目前正面临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们国家进入了高质量发展的阶段,作为景观从业者或者教师,我们如何去助力或赋能在城乡人居环境发展下的需求呢?欢迎大家一起来讨论。”
戴代新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景观学系副教授
“中国的风景园林在复杂的环境下也有更多的机遇,风景园林更需要多学科的融合,在现在的教学和实践中,相比建筑和规划,我们的重要性越来越大。现在的国土空间规划背景下,我们学科也更具有价值。”
冯旭
中国农业大学风景园林系副系主任、副教授、博导
“未来中国城市应该往哪个方向发展,现在我们一致的共识是要回归到“人”,从人的角度出发,而不是“几轴几带几圈”。现在面对学科存亡问题,现在千万不要局限在自己的视角内,我们在一级学科形成之后并没有找到自己的立足点与核心技术。此外,我们现在重点在关注城市问题,对乡村关心得太少。”
梁曦亮
广州园林建筑规划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第一设计院院长
“在职业生涯中参与了较多类型的广州园林建设,这个学科很广泛,有很多可能,我们不应仅仅局限在城市绿地,也应该关注湿地、国家公园、以及刚刚也提到的乡村振兴。”
徐抖
深圳市水务规划设计院股份有限公司生态景观院副院长
“我们在景观公司中做“水”,在“水”的公司中做景观,这样我们就可以找到自己的出路。跨界是一件很煎熬的事情,你要放弃你的舒适区重新去学习别人很基础的东西,只有真正意义上深入到项目中你才会认识到一些专业的壁垒,也学到很多的新东西。”
黄衍生
gvl怡境设计市政文旅总院院长
园衍设计创始人
“在疫情期间同行业沟通特别多,大家都处于一个激变的状态,大家都在找方向:是不是要从地产转向市政文旅?是不要应该从景观转向建筑或者室内?能否转向城市设计、epc方向?第二是大家都在找方式,是不是应该做小、做精细?第三是找方法,我们要谦虚、节制、共情。“在这个巨大、独特的经济体中,专业化会代替粗制滥造,长期主义会代替跟风、追随,个性追求将代替随波逐流,长跑领先也会代替弯道超车。”
汤辉
华南农业大学林学与风景园林学院副教授
“现在行业由增量扩张走向存量更新,由粗犷式的大拆大建到空间的精细化治理,由单一的物质空间走向社会空间。在激变过程中有挑战,但也有新的机遇。我们现在更加倾向于围绕更好的服务、围绕“人”来展开空间的实践。”
04
给同学的寄语
戴代新:“风景园林的同学应当以兴趣为引导,以融合多学科的态度来努力学习,相信我们的未来会越来越好。”
冯旭:“一是去思考行业本质的问题,去思考人居环境学科的本质问题。二是多接触实际项目,感受项目中和这个行业不同的专业之间的关系。”
黄衍生:“现在的情形是各个行业的共性,在这样子的共性下确实兴趣是最重要的,做到长情主义,要热爱这个行业。当然同学们也要考虑清楚,三思而后行,每个行业都要真正的喜爱,真正的热爱。”
梁曦亮:“即使我们不可避免会遇到交叉学科的应用,但是设计是万变不离其宗的。首先应当以人为本,为人去做好的东西,如果这是你的出发点,那你的内心是会一直有明确的答案的。这是一个持之以恒的过程。”
徐抖:“第一,只要我们往大生态方向进步,前途是无量的,只要我们放弃舒适圈,重新学习,一定还有更大的空间;第二,借用《道德经》中最喜欢的话 “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我们还会有更灿烂的未来。”
汤辉:“以不变应万变,我们专业的核心还是空间设计能力和运营思维,其核心还是逻辑思维的培养和表达。我们不可以做一个简单的画图匠,我们需要发现问题、总结问题、思考策略,这一思维能力是我们应对各行各业必不可少的。”
05
讲座总结
赖文波(主持人)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
gvl怡境国际总景观师
“第一个关键词是感谢,感谢参与会议的各位同志。今天的会议圆满举行还是要再次感谢大家的支持。
第二个关键词是团结,今天会议的分享嘉宾来自于各个学院、设计院包括事务所等各个专业方向的青年代表,也想对同学说,我们应该团结起来,回归到我们专业的本体,真正去做一些好的项目,共同谋划未来。这么做不仅仅是为了当下,更是为了下一代,团结就是力量,我们需要这股力量。
第三个关键词是机遇,正如我们的主题,我们希望大家可以再激变的环境中找到机遇,在不确定的环境中可以找到自己的发展方向,相信未来的风景园林会越来越好,我们每个人也会越来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