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无障碍设计到无障“爱”设计 | 关于无障碍设计普适性的思考-bobty登录入口

2023-05-25 作者:创始人 来源:创始人 浏览: 1 次

近日,由中国助残志愿者协会、中国风景园林学会和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联合主办的“无障碍包容性环境治理与文化建设论坛”在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成功举行,此次论坛聚焦无障碍包容性环境的建设和治理,旨在促进风景园林专业和包容性无障碍环境建设的深入交流,探索现代城市无障碍环境建设方向,助推无障碍环境建设高质量发展。

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副主席、中国助残志愿者协会会长 吕世明,中国风景园林学会秘书长 左小平,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 叶静漪,联合国儿童基金会驻华办事处儿童保护高级项目官员 李瑞,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副院长、研究员 王志芳,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 黎建飞,北京林业大学园林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 李运远,中国助残志愿者协会无障碍环境促进委员会主任 孙一平、副主任 骆燕,北京大学人口研究所博士后 刘尚君,奥雅股份创新设计事业群总经理 赵振,上海意格设计总设计师 马晓伟,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生态景观建设研究院副总工程师 吕建强,中国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研究有限公司副所长 诸葛雪瑾等出席。


论坛现场

作为设计师,无障碍设计贯穿整个设计过程。更多时候,这像一种被动设计,设计师将它当做一项“必须交的作业”来对待。至于设计是否好用,是否符合真实的使用需求……往往缺乏深入思考。

推动无障碍设计已成为一种趋势。我希望,借今天的分享,能够听取到现场最真实的使用需求、业内专家的建议,让推动无障碍设计变得更有信心,更有责任。

——奥雅股份创新设计事业群总经理 赵振

奥雅股份创新设计事业群总经理 赵振


赵振先生从无障碍设计的普适性思考角度出发,分享了人本社区、城市绿道、儿童友好设计等相关案例,指出设计师在存量时代要有更大的耐心做好更精细的工作。

part 01

无障碍设计 为谁而设计

1.无障碍设计,不仅针对特殊人群和残障人士。

2022年,中国60岁以上人口约2.8亿人,占总人口数量的20%。其中,65岁以上人口2.1亿人,占14.9%,较2021年增长0.7%。随着中国人口结构的改变,中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数据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2022年人口相关数据》)2035年左右,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将突破4亿,在总人口中的占比将超过30%,进入重度老龄化阶段。而随着城市化进程速度的加快,老龄化社会发展亦会随之加剧。

对于老年人,我们需要把他当做更重要的社会群体来考虑,为其提供专项的、更人性化的服务体系。


除老年人外,儿童也是特别需要纳入无障碍设计考虑范围的群体。据《2020年中国儿童人口状况事实与数据》,我国儿童人口约2.98亿,占总人口的21.1%。(根据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的定义,儿童是指18岁以下人口,即0-17周岁的人口)

奥雅致力于推进儿童友好城市建设。在我们看来,尤其需要考虑0-14岁的儿童群体的无障碍设计,因为这个年龄阶段内的孩子,大部分需要成人的照顾,安全性、无障碍便成了首要问题。


在中国,残障人士数量已达8500万,居世界榜首,占总人数6%,这意味着,每16人中就有一位残障人士。其中1700万视障人士。但是,我们在城市里、公共空间中见到他们的次数少之又少。也许是因为不得不面对的现实问题,他们无法直接出现在我们的视野。

如何真正地为给这些特殊人群提供更便利的出行、更友好的使用空间,如何帮助特殊人群更好的融入城市、融入公共空间,是作为城市的建设者、设计师的首要责任。

2.快速城镇化发展对无障碍设计红利与问题并存

回顾中国近20年以来的城镇化发展进程:人口聚集推动城市规模不断壮大,gdp的高速增长,人民生活更加富足,环境更加美好,城市基础设施更加完善……我们在享受城镇化红利的同时,不可避免会产生一些问题。

1.路权之争:人、车对道路功能使用及侵占的争夺;

2.愈发多样化的出行方式出现,但是缺乏有效管理,导致乱停乱放,占用公共空间;

3.对弱势群体关注过少,部分无障碍设施使用率并不高;



拍摄:修广毅

3.存量时代,要投入更大的耐 ,去做好更细致的工作,把设计做好。

从增量时代到存量时代,我们是在解决从“有没有”到“好不好”的问题。在增量时代,更多的是追求速度与效率,发展质量与发展速度不匹配;在存量时代,发展速度变缓,我们应该更多的关注使用空间的品质,包括关注特殊人群和残障人士的使用需求。对设计师来说,我们需要用更大的耐心,做更精细的工作,才能真正做到照顾到更需要关注的人群,这也是时代发展对设计师群体提出的更高要求。

part 02

如何推动无障碍设计

在无障碍设计大致有三种不同角色的参与,包括:设计师、管理者与使用者。设计者提供设计、创意以及bobty登录入口的解决方案;管理者制定制度,推广政策等,如:立法,制定标准等;对其他两者来说,管理者拥有更多的义务与更大的权利;使用者作为真实的受众,有更好的、积极的反馈,三者一体,才能实现推动无障碍设计发展的闭环。

以前,更多的是只有设计师与管理者(即甲方)的参与,而今天的论坛,将这三种角色汇聚于此,让我们有机会更全面的讨论无障碍设计这一话题。


设计师、管理者与使用者三者关系

日本在无障碍设计领域有许多优秀案例可供借鉴。对于无障碍化社会,日本提出“从活着到生活”的口号,对设计师来说,我们有义务帮助特殊人群融入社会,不仅是出行或点对点的到达问题,而是通过出行,改变他们的生活、消费甚至是职业,让其真正成为社会的一部分。

回顾日本的无障碍化社会发展,不可避免的经历了很长时间的改革与发展。

上个世纪60年代,日本残障人士自发组织了无障碍运动来引起社会与政府的关注,希望能够像欧美的残障人士一样自由上街出行。1983后的十年内,受成本限制,日本的无障碍仅停留在硬件方面;直到进入1990年,日本进入老龄社会,无障碍不再只属于少数残障群体,而是扩展到老龄者、孕妇、幼儿等,形成社会问题,才被日本大众广泛接受和支持。


日本无障碍化社会的发展离不开相关法律、法规的支持与完善

此外,日本的公共设施还有一系列针对残障人士使用的标准,十分人性化,日本的本土品牌、知名设计师也会作为使用者参与到无障碍设计过程中,亲身感受作为残障人士所适合的家具尺度,帮助其做出更舒适的无障碍设施。而这也呼吁我们设计师,要以特殊人群的视角,去感受设计的标准与尺度,为设计带来更直观的感受与反馈。

part 03

奥雅无障碍设计的实践

回到主题,推动无障碍设计的落地实现是奥雅长久以来的坚持。奥雅也一直强调自己的关于公共景观的设计主张,其中第六条,则强调了在无障碍设计领域奥雅的坚持与原则。


接下来,我用几个案例来说明。

1.人本社区:深圳光明平板显示园区中心公园

深圳光明平板显示园区中心公园是奥雅去年在深圳做的项目。开始之前,我们针对周边人口结构做了大量的调研,发现有几万人在使用这个公园。然而,由于公园土方不能外运,周边地块在开发时将所有的土方都堆放在这个公园绿地里,导致整个公园形成一个巨大平台,整个场地产生近10m的高差,这也成为设计中面对的最大问题。

如何通过10m的高差顺利进入公园游览是设计时考虑的重点,也是无障碍体系形成的很好的切入点。

通过竖向研究,设计提出“打造全民参与、无障碍的社区公园”的口号,通过对地块使用功能分析以及场地高差处理,我们最终把它做成了一个很方便进入和参与的公园:市民通过一个方便进入的无障碍坡道进入公园,坡道同时还能满足轮椅、小车、自行车及滑板等的无障碍行驶,此外,公园内部有完整的无障碍交通体系,特殊人群和残障人士可以方便的在里面游览。虽然整个项目面积不大,造价也不高,但实现了全龄友好和无障碍设计体系的逻辑。


项目总体鸟瞰效果图

2.城市绿道:永定河固安华夏超级绿道

永定河固安华夏超级绿道是一个改造项目。在当时,“环北京”是一个开发热点,开发速度相当之快。然而快速的发展背景下,带来了很多问题:当时建设者把道路及配套建设完成之后发现没有人,车也是乱停,于是甲方找到我们来做街道改造。于是我们提出了一个超级绿道的概念。在这个项目中,我们提出了几个原则:

· 车行主导向人行主导转变:原来的道路机动车道与非机动车道无区分,车行、人行混行情况严重。设计中,我们重新界定了路权的概念,严格区分机动车道、非机动车道、人行道(包括慢跑道与步行道),完成路权转换。

· 从城市道路到生活街区转变:城市道路更多的是追求效率,点对点的服务;而生活街区更多的是游览、散步、慢行……我们希望能够将二者区分。

· 从公式化设计向友好设计的转变。

项目设计过程中,我们从配套社区及动线组织考虑,利用竖向高差处理将步行和车行分离,从而有效避免机动车或者非机动车侵蚀到步行道。从下图中,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到,通过一些模块化的设计,把不同的路权进行清晰的分配,车行、人行都可以很方便的进入各自所属的道路系统。比如:设计单独为共享单车规定了有效停车区,往上依次是慢跑、步行及无障碍系统。




3.儿童友好:2021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susas)美好新华 · 重点样本社区 宜居“玩乐间”儿童友好城市建设

奥雅始终致力于推动儿童友好城市建设,并身体力行的参与其中。在过去的23 年间落地 4000 余个项目,在未来的 1 至 2 年间还将落地自主运营品牌25-30 个综合文旅项目。


2021年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susas)启动,奥雅受邀参与。我们从儿童的安全出行、公共空间及社区配套设施等多方面出发,设计并落地了一系列广受好评的样本社区,践行“15分钟社区生活圈”,推动儿童友好城市建设。